提到澎湖

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呢?

身為一個沒去過澎湖的人,我想到的是漁島、海產、花火節跟地理課本都會有的雙心石滬。

這一次配合水保局的深度旅遊黃金鏈計畫,第一次做了非常短程的飛機來到澎湖 這個漁島上的農村─南寮社區。

這個農村人口不多,很多年輕人都離開這裡到外地打拼,居民多為長者,ˋ整個社區的氛圍也是保留著非常傳統、樸實跟自然的感覺。

隨處可見的住宅都維持著傳統的建築樣式,外面也曬著這裡盛產的日曬花生。我也有帶一包花生回家,雖然不便宜但十分美味。

這裡的咾咕石遍地都是,因為咾咕石就是珊瑚石灰石,顧名思義,它的來源就是來自澎湖四周的海洋。

是一種冬暖夏涼的建材,這裡的風吹很強烈,當地居民便以咾咕石或玄武岩塊用以圍田防風。

 

順著走會發現沿路都是居民的小巧思。

龜壁港社的由來聽說呢是過去曾有一條海路從北寮通過南寮到湖西灣的海灣,在入口處的北寮有一座山,長相似龜,因而稱此港為「奎(龜)壁港」。

南寮社區周邊的最大景,奎壁山的名稱由來也是如此得來的。

拍下這張照片的隔天,南寮社區理事長陳有澤大哥就在烏龜的下方放置了烏龜卵造型的石頭,讓人會心一笑的同時,是希望大家在行動的時候能夠多加留意腳步。

不要被龜龜的手臂撞到囉!

這一處觀景台算是社區中的小涼亭吧,本來想說是一處很酷的平台。雖然導覽員在講解的時候我沒仔細聽,但還是聽到幾個關鍵字

「浮球」與「三字經」,原來這是利用南寮社區最有特色的產物─浮球所布置而成,上面寫的那些字則是三字經。

每顆球上有兩個字,全部看完就是完整的一首詩。

接下來這個地方也是有個很奇妙的名稱,叫做牛屎窟。

原來是對於這裡早期的務農社會裡,牛屎是一種重要燃料因此,居民眾便會使用自種的高粱桿、地瓜藤或是花生藤作為燃燒用,而花生藤同時也是牛的食物來源之一,所以燃燒的材料時常不足,村民便會到田野間用畚箕收集牛糞,再挑回住家附近的牛屎窟保存,而牛屎窟顧名思義就是收集牛糞的地方。

聽說之前這裡還會有牛屎餅製作。可能要先預約。這次就沒有參與到。

 

 

社區特別製作的打卡點,但是當時還不知道後面跟前面的字體排列有什麼相關。

後來才知道,要看地方的拍照點指示,就能完整的拼出NANLIAO南寮的英文拼音了。真是可惜哈哈

魚灶

民國50年代是澎湖傳統漁業最發達的時期,各漁港沿岸或附近村內都設有「魚灶」,作為蒸煮曬乾加工的場所。

當天社區媽媽們煮了好多盤小管跟鮮蝦呀!即使要沾手摸殼大家還是吃的不亦樂乎。現在大家想吃的話要先預約囉

不過前一天的午餐我也在社區旁一間268餐廳品嘗了很多的小管,已經讓我心滿意足了。海鮮這種東西如何烹煮雖然很重要,但是新鮮與否才是關鍵中的關鍵阿!

玩了一圈之後在菜宅裡的吃氣氛餐桌就在此等著大家了。

餐桌是什麼呢?

其實這個「菜宅裡的餐桌」才是這次活動的主要精隨。讓大家體驗在農村裡享用美食的感受。看自然景觀、呼吸村莊的空氣,品嘗社區的特色料理─湖東社區手路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南寮社區
    全站熱搜

    win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